首页

SM在线论坛

时间:2025-05-23 02:52:18 作者:气候专家:“龙舟水”是“双刃剑” 其形成与南海夏季风有关 浏览量:26380

  中新社三亚8月14日电 题:探访中国首座公共科考码头:打造深海科考“服务站”

  作者 张月和

  8月13日,在位于三亚南山港的中国首座公共科考码头,“沈括”号科考船船长郭勇为带领船员起锚出海,开启新一轮海洋科考行。

8月13日,“沈括”号科考船自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起锚出海。张月和 摄

  三亚南山港是中国距离千米水深海域最近的港口,科考船从出港到抵达深海,仅约100海里。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后,南山港成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布局深海科技产业的重要板块,功能定位由货运港转变为“科考母港”。

  2021年,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简称“公共科考码头”)开工建设,今年7月1日,码头正式进入试靠泊阶段。从空中俯瞰,公共科考码头背靠南山、面向南海,码头沿岸的泊位上停靠着大小不一的科考船。

  三亚南山港码头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沈悦介绍说,公共科考码头分为科考船泊位区和保障区,总新增泊位岸线473米,新建了公共科考泊位、科考船维修保障泊位和滑道,通过滑道可将科考船拉到岸上完成维保工作。目前,三亚南山港整个港区均已作为科考船停靠码头使用,可满足目前中国最大的主流科考船型靠泊。

  “沈括”号是三亚南山港的“常客”,临近深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是公共科考码头吸引众多科考船靠泊的重要原因。船长郭勇为说,从南山港出发前往南海千米水深海域,一天之内即可往返一次,为科考船节省了大量航行时间和成本。

图为航拍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融媒体中心供图)

  公共科考码头的特点在于其面向所有科考船和科研单位、企业、高校等开放,并针对深海科考需求打造了集成式的服务配套和相应的基础设施,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

  “以往的科考码头大多专供业主单位使用,公共科考码头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沈悦说,部分小型科考船所属企业没有专用码头,在签订协议并缴费后即可使用公共科考码头,省去了靠泊专用码头层层审批的过程。

  公共科考码头还可提供船舶租赁、航次共享、船舶保障、材料加工、科考实验、生活保障等6项服务。如科考实验方面,码头新建了4座面积900平方米至3300平方米不等的科考实验室仓库,其内部均配备了开阔场地、隔间、桁车设备、冷库等基础设施,简单的设备调试或实验可直接在码头进行。

  深圳海兰云数据中心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共科考码头布设了一个实验室,专用于海底数据舱服务器算力的调试。该公司项目建造经理李彩斌说,公共科考码头在场地、人员、生活保障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便利,配套基础设施可以辅助完成重达500吨的水下设备的上岸维护。

  “随着深海科考的不断深入,科考船对公共科考码头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沈悦说,公共科考码头试靠泊以来,时有泊位全满的情况出现,这对码头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公共科考码头还将继续提升泊位等级和数量,以满足更多、更大型科考船的靠泊需求。(完)

【编辑:曹淼欣】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福州:“触摸”数字古陶瓷

与其超长的职业生涯相比,倪夏莲更加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她的一次次“爽约”。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倪夏莲一度认为那是她的谢幕之战,不想卢森堡队的盛情挽留,以及内心深处对于乒乓球运动的难以割舍,让倪夏莲去而复返,一次次重新站上奥运舞台。北京、伦敦、里约、东京,直至如今的巴黎,24年、六届奥运会,以及数不清的对手,倪夏莲悄然由一名“老将”变成“更老的老将”,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她何时告别,而是她能否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中越海警2024年首次北部湾海域联合巡逻

“2003年,柒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面料、工艺、版型结合,开发出‘中华立领’系列服装,单品年销售额达3亿元;2023年又推出中华立领的国色系列新品,用七个朝代色彩美学,汲取文化内涵,唤醒东方文明。”洪肇设表示,“中华立领”是柒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饰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也是柒牌与中国文化同行的体现。2024年,柒牌品牌价值达到了1028.15亿元。

东盟旅行商代表实地探访“长寿之乡”广西巴马

小龙介绍,如今有许多中国人在西班牙生活,随之而来的还有烤鸭等中国美食。虽然大家在西班牙吃的烤鸭也不错,但在北京品尝的地道烤鸭更胜一筹。

西藏拉萨:“五一”假期市民游客罗布林卡看藏戏

近日,陕西西安。西安外事鼓乐团走上街头,演绎《上元乐》《破阵乐》等经典鼓乐曲。西安鼓乐兴起于隋唐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外事鼓乐团演出的鼓乐曲结构严密、完整,吸纳了琵琶、古琴、二胡等中国古典乐器,展现了古都长安音乐的独特魅力,吸引过往民众驻足欣赏。(记者 党田野)

把握机遇,加快推进香港由治及兴

喀什地区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克其克托帕村棉农姜迎波今年种植了1700亩棉花。和往年不同的是,这些棉花地不仅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还采用了“干播湿出”种植技术。“这项技术在提升出苗率的同时,又能实现节省水资源、降低种植成本。”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